第(1/3)页 而赵鸿建没有看到明显的什么提示,就在心里暗自盘算。 如果支持柳如晦的提议,只有可能得罪赵云义的一个儿时玩伴。 别看赵云义为这个玩伴、闹得如此欢实。 其实都是在权贵的人、又有谁会真的看重个伴读的份量? 赵云义不至于就为了个玩伴、和自己这个建王爷翻脸。 那如果反对柳如晦的提议,得罪的人就多了。 除开四大世家、还有一些文臣大儒,还有许许多多的书子…… 赵鸿建可是知道:在此前质疑晏旭的声音中,自己手下的那些幕僚,喊得也很凶。 “启禀父皇,儿臣认为,柳丞相的意见、是为未来的全局考虑,很是中肯。” 权衡再三后,赵鸿建表示了支持柳如晦。 支持太子、或二、四皇子的人,乐得嘴角压都压不住。 支持建王的人,简直要疯。 心里齐道:“建王爷你是吃错药了吗?没看到太子是因为什么被轰出去的吗?你、你怎么……” 这一刻,他们忽然忆起……曾与对家争执之时、对家搏击建王的话好有道理。 “那就不是一个多有担当的人,担心你们的后路吧各位。” 是,赵鸿建博学多才、虚怀若谷、风度翩翩,又智慧超群。 种种表现,都比太子更符合他们对于继位者的想象。 可是…… 所有的优点,都比不过一个没有担当的缺点。 帝王,担起的可是整个国朝的重担。 这一刻,他们都有些心灰意冷了。 有的甚至都已经开始盘算:要不要换阵营?换去哪家更好呢? 高高在上的老皇帝,注意到了部分臣子眼神、和表情的变化。 他摆在龙案下的两条腿,就往龙椅下的方向、缩了缩。 上身微微前倾,再提醒赵鸿建道:“你幼时伴读中,也有现在已成为武将之人。” 文武百官家的孩子,天然就是质子。 皇子们的身边,从小就会有几位伴读、陪同着一起长大。 这里面自然是文臣和武将家的孩子、各占一半。 老皇帝这话,也是在提醒柳如晦、和所有支持柳如晦的人。 这倒不是老皇帝看好晏旭。 也不是他没有未雨绸缪。 而是他觉得:和一个孩子计较人家曾经的交往关系、这真的太丢人了。 就算晏旭现在还没和赵云义割裂,那又如何?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