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最后的表演-《狂齐》


    第(2/3)页

    高越看着一脸坏笑的逆子,和觥筹里的毒酒,顿时哑口无声,笑着说。

    “孝子,孝子啊,看来今我命不久矣,也罢,也罢,怨我高越瞎眼。”

    最后高越带着满腔的怨恨,忍气的饮下了毒酒。

    许多年以后面对着大力士刘桃之行刑的大刀,自封为大丞相的高归彦,将会清晰的回想起他逼养父喝毒酒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高演即位之后。

    高归彦因为倒戈有功,受到特别的优待,委任司空,兼尚书令,地位由在太子太傅,大司马,并州刺史,平原王段绍之上。

    北齐的朝志规定。

    皇宫内只有天子一人可以戴纱帽,臣子们都得戴绒帽,高演为了表彰高归彦并特别赐予他戴纱帽的权利,可见其恩宠程度。

    高演死后。

    高归彦高调行事又大张旗鼓的把高湛迎来晋阳,送上皇位另立新宫,反而更加得宠,一时全清草业,气焰熏天。

    那些高官贵戚们,每日沐浴敬香,无不以高归彦大架屈尊为荣。

    高归彦也“义志其满。”渐渐变得骄纵蛮横,开始“发言不惭,目中无人。”那是将谁都没放在眼里。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人们不敢反抗并非是心里没有意见,而是没有到时候,当人心里承受能力达到极限之后,便开始反戈一击。

    侍中,开府仪同三司高元海,狱使中丞毕议云,黄门侍郎高权和,三人便多次在高湛的面前说高归彦的不是。

    一个人再好。

    也架不住有人反复的说他的不是,何况说他不好的还不止一个人,更何况被说的那个人也不是真的那么好。

    而这帮人对高归彦威权震主,定为祸乱朝纲的定论。

    更是让高湛打翻了五味瓶,心里很不是滋味儿。

    细细思量之下。

    发现此人确实是反复无常,便渐渐的对他有了成见。

    这种成见在心中郁结,就一定要有个结果。

    某天散朝之后,高湛将中书郎魏收叫来,让他起草诏书,外放高归彦为冀州刺史。

    此时的高归彦一点预感都没有。

    散朝回家之后像往常一样在家吹着空调,喝着可乐,打着端游,享受着人生。

    想着今天那些在他笑骂中仍然毕恭毕敬的人们,又想着明天如何变着花样去戏弄他们,最后一脸幸福的安然睡去。

    到了第二天。

    高归彦抖擞精神,满面春风的入朝参拜,却被守门的太监一把挡在了门外,说。

    “您老人家已经被皇帝调任冀州,陛下有令,今天你就不必参拜了。”

    高归彦开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说什么也不相信,吵吵着非要见皇上一面。

    “臣即便外调,那也要当面谢主隆恩才是啊。”

    太监无法,只得进攻进行汇报,不一刻带回了高湛的赤令,说。

    “皇上说不用谢恩了,工作要紧,你还是早些出发吧。”

    又赏了高归彦一些金银财物,让他路上用,同时下令让都将们赶紧为他送行。

    众都将从四面八方围了起来。

    谁也不说话,全部都拱手作揖,打着手势,示意高归彦往外走。

    高归彦“黯然神伤”只能挥泪上路。

    高归彦是个没人缘的糊涂蛋,绰号。{人品太次朗!}

    当年杨铵调拨军队他不知道。

    这次外调他也不清楚,他不但没有什么敏感性,朝中也没有什么亲信死党,更没有人愿意冒死给他通风报信。

    他当初的“反水得势”“迎新骊威。”便都是他私心的本能反应,乃为官场中的小伎俩,并非是政坛上的大智慧。

    更为悲哀的是人缘差的没人给他通风报信也就算了。

    却有人把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收集起来,秘告给皇上,最终使他身首异处。

    高归彦到了河内的至所驻州,今河南省驻马店,仰望着陌生的地域,陌生的人,有一种从天上掉在地上的感觉,嘟囔了一句。

    “咱们走着瞧,等你高湛再回晋阳时,我便带兵杀回邺城,让你们看看我的威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