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问的真都不是多大、多难的问题,几乎只消简单回答一句,便能过去。 当然,其中也不乏有想趁机表现者,想多答几句。 面对这样的,曹森也没有显露出任何的不耐去打断,而是双手负背,笑容鼓励,作侧耳聆听状,偶尔还频频颔首。 开县,因居处群山,原本属于最贫困的县城。之后在陈县令六年的努力下,略有好转,不过也只是让晏旭等十人的位置,从最后,站到了倒数第三排。 因为此院有回音墙,故而,只要前面的声音稍大些,最后面的也能听到。 何况曹森的问话声音虽柔和,但也亦不算小。而回答问题的考生,依照规矩就必须大声。 晏旭就有发现,曹森的问题,听似简单,实则针对不同的考生,问题的角度要么刁钻、要么就有陷阱。 似乎像某种音律,起起伏伏的。 让所有人的心脏,都跟着仿佛一悠儿、一悠儿的。 这表明:曹森此人,相当有水平。 果然没有一个官是白当的。 而等轮到杜景辰时,曹森的这个起伏点,恰好在最低。 “你习字几年了?可识得四火之字为何字?” 这个问题,刁钻就在:习字,可以理解为认识字、书写字,只答一,便错。 为难人之处在于:四火叠加。 为何说是在为难人? 杜景辰才10岁,家世也仅相对略富裕,根本没有可能认识到这样的字。 就是晏旭,也是在前世进入翰林院后,抄录整理历史典籍过程中,才偶然发现。 但就算他与杜景辰并排而站,其间只隔着一拳之距,他也没有任何眼神和动作,企图去提醒到杜景辰。 因为晏旭怀疑:曹森就是在等着自己“作弊”。 当然,也有可能曹森会认为自己也不认识,会顺嘴问下来。 一题难两人、甚至多人,并不奇怪。此前就有。 杜景辰被问到,怔了一下,揖手老老实实回答:“回禀知府大人,小民3岁启蒙识字,4岁能勉强提笔书写。那四火之字……小民不识。” 此时他们还没有拿到童生资格,自称就依旧是民不是生。 晏旭则在暗暗为杜景辰惋惜。 杜景辰的这个回答,不算完美。 若将小民不识,换成小民未有机会识得会更好。 不过整体来看,基本没问题。只是想拿第一名? 没戏了。 曹森面上的笑容没变,微微颔首后,踱到晏旭面前。 和对别人一样,侧身对着,只脑袋微偏,笑呵呵问过来。 “仙--初传紫禁香,--云开处夜花芳,填一下。” 试帖诗的方式。 合理吗? 再合理都没有。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