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中宗登基、大唐换新貌-《肆夜红楼》


    第(2/3)页

    这也算是了却了心事一桩  最后武皇留有遗命:神主附李唐祠庙  归葬高宗陵寝  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如此

    武皇死前之所以念念不忘那已然泛黄的往事  这也正是她的聪明之处  即便已经形容枯槁即将离世  我们的女皇也依旧保有一颗最清明且睿智的头脑

    这两道遗旨的下达  她是意在为长远身后事做一个周密的顾及……

    即便时今已经登基的中宗李显再怎样对武皇加以肯定  但发生的就已经是铸成的  是怎样都抹杀不掉的

    武皇毕竟改了大唐的国号  组建了以她武姓为本家的大周王朝  追封了她武家先翁为太上皇等  那么这如数的一些忤逆  若是后世之人在她去后有朝一日对她重新加以清算  那么身后陵墓、棺椁、甚至尸身都怕会难以保全  而如果去帝号并附庙归陵  只要这江山还是李唐的  那后世子孙则会念及高宗而免去她这一些顾虑、不再对她刁难

    还有  她宽恕一切曾因她之故而获罪的人  也是为自己经年犯下的错误、铸成的过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填补;她在这最后关头充分展示了自己宽容的一面  也是希望由此点拨天下人亦学会宽容之道  将她这个褒贬不一、是忤逆的判臣也是守家的功臣加以宽容

    中宗李显自然明白武皇这番心思  但依旧顺应母意按着遗诏一一执行  且躬自含泪护送母亲灵位回还长安  择了黄道吉日重又开启乾陵  将其与早已大行的高宗皇帝合葬一处

    武皇、李显此举  也在有意无意间使得乾陵成为中华史上唯一一座埋葬两位皇帝的陵寝  后世之人常于此凭吊  无不唏嘘慨叹

    李显一干举措可谓保全了武皇生前身后名  令其生荣死哀、九泉之下亦可安宁了

    就在这座史诗传奇般的乾陵之前  立有石碑两座:一为高宗功绩之碑;而另一  则为武皇著名的“无字碑”

    千百年來  一块儿无字碑惹得后世不乏痴人对此大加笃猜、无不慨叹憧憬  却其实  武皇那碑并非无字  亦不见得是洒脱潇洒、恣意非常的“功过任人评说”云云

    其实这块儿石碑  原是写好了碑文  但后來李显却不知该怎样继续斟酌母亲这不可以常理看待的传奇一生  故而无论怎样的碑文都觉的其实孱弱  更有甚者  他不知道该怎样判定母亲的身份

    母亲毕竟是大周的天子  即便时今重又恢复了唐高宗皇后的身份  那碑文如果写成是“皇帝”  便等于母亲篡位属实;而写成是“皇后”  又显得李显这个自武皇手中得到江山的天子不大正统了……

    自是左左右右  怎样都觉的不周全

    一拖再拖、一压再压之后  终于  李显下旨  只将抒好的碑文放于帝宫陵中  而原定于石碑之上的刻撰便不写了  将碑文留白意境、留白功过  千秋功岁、一任后人评说吧

    武皇退位后  继位的唐中宗李显便将大唐重又迁都长安  浩浩一族人在阔别故土经年后  重又回到长安大明宫

    公元705年  李显第二次即位  为唐中宗  恢复国号为“唐”  并宗庙、旗帜、百官、陵寝等  尽数归于唐国制度  且将武皇在位期间创建新字俱数废除不用  只保留了武皇名讳中一个沿用多时的“曌”字
    第(2/3)页